您好,欢迎来到福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!您是第125454351位访客。[登陆][注册]已有1134人注册

福州新闻

首届闽都“鼎边节”启幕 重塑闽都邻里文化

时间: 2015年05月07日 09:09:45     来源: 中国新闻网
分享到
   

“鼎边香,米芬芳,穿过了福州鼓楼到仓山,料是料汤是汤,Q得我儿时心痒痒……”台湾籍“95后”少年徐均朔6日用一首俏皮的布鲁斯小调“混搭”福州风味小吃“鼎边糊”,相邀市民重温柴火年代的邻里温情。

  5月6日,农历三月十八,正当立夏,福州向来有煮鼎边糊“做夏”祈福的习俗,当天由福州市仓山区委宣传部等主办的首届闽都“鼎边节”,在福州仓山汉闽越王庙前举办,全面展现这道市井美食独有的虾油味民俗风情。

  主办方透过媒体征集到10位煮鼎边糊高手同台竞技,其中不乏高档酒楼大厨、每天卖出100斤米浆的小吃店老板,也有“一年只煮一次,一次煮给数百人”的宫庙信徒和“一碗鼎边包揽全村早点十几年”的小摊“煮妇”。

  “蚬子捞鲜汤,半把芹菜末,小撮咸鱼干,一线虾油下,刷油泼米汤。”徐均朔所唱的这首福州话歌曲《鼎边》,透露出煮鼎边糊的“标配”,一一摆在各位厨师灶台边。下渡依珠鼎边的摊铺还特别祭出秘密武器———一根大红薯,“厨师用来蘸香油。”老板娘黄金珠解释。

  鼎边糊是大米磨浆后在热锅头上浇煮高汤,吃起来清爽味甘,别具风味,鼎边加油饼,是最“福州”的早餐。福州鼓楼区白龙宾馆厨师刘贤坤做学徒时就开始做鼎边,这道“饭店最受外宾欢迎”的家乡小吃他已经做了30多年,从日本、新加坡、印尼等地回来的侨胞往往早餐用过,还要作为晚餐主食再添几碗。

  江边村吴瑞花的鼎边店每天供应村里两三千人,当天的“擂台”吸引了不少江边村村民前来做亲友支援。下高汤、摊米浆、锉米卷,三五分钟就麻利地煮出一大锅,分出五六碗,她的秘籍是:用糙米不用新米,“新米太稠”,用铸铁大锅不用小锅,“锅不够深米浆一摊全滑下去变疙瘩汤了,”火一定要旺,过去柴火为佳,现在能用煤气决不能用电,“否则容易糊。”

  闻声而来的近千名市民冒雨排起蜿蜒长队,每一个人似乎都能讲出一段和母亲、童年甚至已经记不起名字的邻居的“鼎边往事”,很多受访者向记者表示,今天前来不尽为队伍尽头那碗热腾腾的那碗汤汤水水,为的是“这个味道和过去有关系”。

  “鼎边是40多年忘不掉的味道,里头有乡情的早古味。”64岁的明生老先生和老伴同来,幸运地等到了当天送出的最后两碗,他年轻时代出闽创业,近几年叶落归根,“我们想吃这个味道,找了很多街道小店,城市变化太大,有的店刚找到下回去就没了,这个饮食文化应该流传下去。”

  “走到哪里都要吃,却没法在家自己做,这也是为什么想念福州的原因,”旅美作家施雨在现场忙不迭拍照“引诱”海外的朋友圈,“过去我们都在街边吃,一大锅煮开递你一碗递他一碗,乡情特别浓郁。”

 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考据鼎边兴于民国初年,春耕时节乡民援手互助,立夏过后农事渐少,“做点好吃的”攀讲乡情,建立起和谐友善的邻里之情,“所有的风味小吃,都是从农村到城市,从家庭到市场,用民间最通俗方法来表达乡情。”

  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郭仁宪也认为,鼎边糊已经从时令小吃进化到国民小吃,从马祖到台湾本岛,这道小吃已经代言了福州,“鼎边糊也叫鼎边锉、鼎边炆,这个动词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家人。”

  徐均朔为了唱好这首《鼎边》,曾在福州老街区上下杭“一路吃过去,也不记得吃了多少碗”,还缠着奶奶学说福州话。这位用蓝调演绎福州民谣的高三学生说,尽管现在石磨改电磨,柴火改煤气,但原汁原味的福州味只要还有人吃,蕴藏在米浆里的乡土味道就一定能传承下去。

  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郑炜表示,本次活动旨在借鼎边浓浓的福州坊巷味,重塑闽都邻里关系,活动还将深入福州多个社区,力求将鼎边文化的深厚内涵带到更多民众的家门口。

关键词:福建家政 
在线咨询
在线咨询
  • 服务热线
    87612312
  • 工作时间:

    8:30 - 17:30

    周一至周五
  • QQ客服
站长统计
登记从业人员:27168
提供服务单位:133
注册用户数量:1134
网上预订数量:282

分享网站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