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福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!您是第124794732位访客。[登陆][注册]已有1134人注册

福州新闻

南台岛海丝遗迹又添新物证

时间: 2015年12月29日 08:33:43     来源: 福州晚报
分享到
      古渡口条石被移至古槐下
  城门镇璧头村,因福州晚报连日来对千年古槐的报道,再次走入读者的视野。日前,在城门镇绿化办主任吴孙策带领下,记者与齐上志去璧头村看古渡口。
  “这根大石条,就是从古渡口搬来的。”在千年古槐树下,躺着一根红褐色的、磨得溜光发亮的厚重石条,供人休憩。石条上刻着“端平丙申募缘重造”的字样。经测量,条石长7.17米,宽60厘米、厚40厘米。
  “2000年时,建南江滨大道,古渡口那里在吹沙,我们怕石条埋了,便请了10多人,雇了两条船,趁着涨潮,将其拖上码头,再用吊车费了好大劲搬来。”老吴取出1982年拍的照片:大条石躺在江边滩涂上,上有醒目的红漆刻字。
  当年从古渡口搬来的还有刻着“大明嘉靖乙卯东园吴建”古石塔,移到了村里最高的大王宫山上。文革期间,古塔被红卫兵推到江里,“七级浮屠”只剩留在岸边的3级塔身和塔顶被移上山。古渡口历代均有修复
  记者跟着老吴,来到江边大榕树附近、堤坝外的古渡口。这是一片堆沙的滩涂,有小船有白鹭有芦苇,建筑垃圾已堆到决了口的堤坝外。
  “那石条就是从这里搬上岸的,当年古渡口的古道未完全破坏。有几根大石条,一根接着一根,铺成古渡口的古道,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江中,有20多米长。宋代端平年间的那块在滩涂上,往上是‘元至正癸未重建’石条,再靠岸上是明代的石条,还有两块被泥沙所埋。”老吴回忆说。
  这些石条由历代修建,所以规格不同,但古石道只有一根石条宽。越接近岸边,石条越宽,明代那根有2米多宽。
  2003年,村里建古槐公园,老吴本想将古石条、古塔、古井、古槐、古民居都集中在一起。由于村民意见不一,所以运上端平年间那块石条后,就没再去搬其他石条,如今都被埋在路底下,老吴后悔当年没有全都运上来。
璧头村古渡口历史悠久
  “古渡口形成于唐末,历代都有重修。有这个村庄,就有这个码头。”吴孙策说。
  “村子形成于唐末,肯定当时就有这个古渡口。而且从宋代端平年间重造、元代至正年间重建的石条可见,早在宋代之前,古渡口就在使用,历代都在重修。村子至今遗留有唐槐、唐井,宋、元、明的石刻、明代古塔、清代古厝等古迹,可见璧头村的历史悠久。”老吴说。
  璧头村位于闽江下游、南台岛东北端,三面环山,一面依水(闽江),隔江对岸是鼓山。“从古渡口的规模来看,璧头历史上是闽江水上交通要道。以前城门永南里这一带,璧头、梁厝等7个行政村共36个自然村,所有交通都从璧头走。蔬菜、日用品等货物都集中在这里,通达福州、马尾、长乐营前。当时没有公路,运输全靠水路,用木帆船运输。一直到解放后,在古渡口附近建了水泥码头。”龙瑞寺与璧头村的关系
  由于经常去梁厝村及龙瑞寺转悠,文史研究者齐上志对那里的历史了如指掌。齐上志的研究,也从侧面对吴孙策有关“古渡口形成于唐末”进行了补充和印证。
  从璧头村步行到隔壁的梁厝村,只要20分钟。梁厝的龙瑞寺是省级文保单位,始建于唐天复元年,清光绪16年重建,占地面积1303平方米,由天王殿、大雄宝殿等组成。龙瑞寺保留有许多唐宋古物,现存唐宋风格的大殿石柱、殿基。最珍贵的“国宝级”文物是建于宋元丰五年的陶制双塔,1972年迁至鼓山涌泉寺天王殿前。
  殿基由青石砌成须弥座,镶有精美浮雕造像,均为唐代构件,青石浮雕造像有海族献瑞、八蛮贡象等。
  齐上志说,闽王祠的“绍越拓疆”福州海丝展就有介绍这些浮雕,称“龙瑞寺大殿基座浮雕八蛮贡象,反映了唐五代时期,通过海上丝绸之路,与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”,已被文物界公认为海丝的重要实物见证。“当年这么大的寺庙建起来,说明香火很旺。但这里没有水路,代表陶瓷烧制艺术高峰的陶塔,原材料如何运来?港口在哪?1884年马江海战时期,梁厝牺牲了23位水手、炮手、大副等官兵,其中唯一的幸存者梁公乐落入江中,后凭好水性,游向璧头码头上岸获救。经过考查以及与梁厝人交流,我了解到梁厝的水路也是靠璧头的码头。经查阅福州交通志,璧头村古渡口、码头是闽江上的交通枢纽,璧头村及古渡口形成于唐末五代,因此可以说龙瑞寺的建造材料,包括陶塔也都是从璧头码头转运来。因此,可以肯定地说,该古渡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见证。我建议龙瑞寺和璧头古渡口、千年唐槐等联合申报海丝遗迹。”
在线咨询
在线咨询
  • 服务热线
    87612312
  • 工作时间:

    8:30 - 17:30

    周一至周五
  • QQ客服
站长统计
登记从业人员:27168
提供服务单位:133
注册用户数量:1134
网上预订数量:282

分享网站到: